手机版

暑期儿科门诊迎减肥热,专家提醒:还要警惕“暑期肥”

发布时间: 2025-07-23 16:43:00

“暑假刚开始两三周,我们门诊明显感到因肥胖问题来就诊的孩子增加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曹冰燕告诉记者。

有了长达两个月的空闲时间,暑期成为解决肥胖问题的黄金期。与此同时,不再需要上学的孩子也容易因宅家不动而发胖,造成“暑假肥”。

记者就此采访了儿科相关科室专家,围绕儿童肥胖问题提供专业建议。

门诊减重患儿比例上升

暑期开始,“小胖墩”们的减肥计划也开始了。曹冰燕告诉记者,暑假刚开始两三周,因肥胖就诊的患儿明显增加。

“有的去内分泌门诊,有的去体重管理门诊。我们内分泌门诊平时一天有一两个孩子是为了减重而来,现在一天能有五六个。体重管理门诊就几乎全是来减重的了,号都是挂满的。”曹冰燕介绍,其中以10岁左右的小学生居多,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肥胖问题。

不久前,一名近200斤的孩子被带来就诊,由于生活学习遇到诸多不便,生活方式管理已不能解决问题,家长希望在医院开具药物。此外,还有一些孩子家长对减重夏令营寄予厚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我国儿童肥胖问题日益突显。肥胖儿童更容易患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影响骨骼发育,加重心肺负担;也可能因为外表不美观遭受嘲笑和排斥,导致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社交。肥胖状态还易延续至成人,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影响生活质量。

应对儿童肥胖需综合干预

曹冰燕表示,对于超重或肥胖儿童,应采取合理饮食、增加运动、改善生活方式等综合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临床营养中心主任王晓燕介绍,在饮食管理方面,关键在于控制摄入量并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狼吞虎咽易致过量进食,她建议采用“放下餐具法”——食物入嘴后便放下餐具,等咽下后再取下一口,配合小餐具减少单次摄入量。家长也可将食物切分成小块,鼓励孩子多咀嚼。

在饮食结构方面,注意营养均衡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增加蛋白质、纤维摄入增强饱腹感。对于孩子喜欢的甜味食品,家长要尤其注意热量,对于鲜榨果汁、果脯、调味坚果及高糖酱料(如番茄酱)要保持警惕,可用无糖酸奶、低糖水果(苹果、蓝莓等)替代零食。

对于6岁以上的儿童青少年,应注意每天至少累计达到60分钟中等至较高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3天增强肌肉和骨骼的高强度运动。体重超重的儿童,在推荐量的基础上,在能力范围内,逐步延长每次运动时间、增加运动频率和运动强度,达到有氧运动3~5次/周和抗阻运动2~3次/周,并形成长期运动的习惯。

曹冰燕提醒,暑期也是“易胖期”,不用每天前往学校,一些孩子会宅在家久坐不动,靠玩平板、玩手机打发时间,父母不在家时,点外卖频率增加,高盐高油饮食也容易令体重增加。因此,给孩子一个科学的计划非常重要,通过增加运动、鼓励孩子参与家务等方式,增加热量消耗。

精神科医生:让减肥成为孩子的主动选择

“体重管理需要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支持,尤其是家长和孩子并肩作战,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信心,让孩子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体,而不是别人让他减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精神心理科主任张晓鸣提醒。

她表示,孩子从小受家庭文化熏陶,体重管理要全家总动员,不能只管孩子;避免过度“以瘦为美”的观念,容易导致另一种极端——进食障碍。体重管理要以健康为目的。

张晓鸣提示家长,要避免过度评价孩子,给予更多理解和包容,要看到孩子的进步,给予积极的正反馈,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在饮食方面,家长可以主动引导孩子认真感知、品味食物,增强进食过程的体验,让孩子在饮食过程中有被满足的体验,而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同时,要关注孩子的情绪,比如孩子突然暴饮暴食,很可能是焦虑等情绪导致大量进食,需要家长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动机,及时疏导。

新京报记者 戴轩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