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涛
本周,最新一期的《江南》杂志推出“科幻小说专辑”,宝树、段子期、萧巍、林戈声、修新羽、池上、梁宝星、程皎旸、肖达明、游者、吟光、王苏辛、吴清缘等作家相继亮相,刮起一阵“科幻风”。
值得一提的是,杂志刊登的12篇科幻小说中,混入了两篇素人与DeepSeek和夸克“人机合作”的小说。《江南》还设置了有奖竞猜环节:截至8月31日,前100名猜中的读者,可获赠2026年全年《江南》杂志。
这场别开生面的“阅读试验”,让不少文艺青年跃跃欲试。
同时,也揭露了传统文学在当下,或不久的将来即将面临的一个问题;当AI与作者共同创作的作品混入纯人工原创小说,我们能轻易地辨别吗?
【读者投票分散,辨别并非易事】
每年暑假,我们部门都会来一些实习生,他们就读于各大高校的文科专业,大多是阅读和写作爱好者。
我们把这一期的《江南》竞猜活动交给了他们,得到的答案并不统一。显然,众说纷纭,没有较为集中的猜想。
实习生苏艺将票投给了游者的《米知道答案》和王苏辛的《残章》,“当怀着‘是否可能是AI所作’的疑心阅读时,我几乎在所有篇目中都会感到似是而非的痕迹,但总是缺乏实证。”
由于具备一定DeepSeek的使用经验,苏艺对AI创作中科技意象、未来感和隐喻的熟练运用已较为熟悉。她也知道,AI有时会犯常识性的错误,比如写出“看见琴声”这样不符合人类经验的表达。
但同时,苏艺在阅读中也产生了疑惑:人类就没有可能写下这些吗?或者说,人类就无权写下这些吗?当读者对文本的预期在“可能出错但有鲜活感情的人类作品”和“人工智能运算的产物”之间摇摆的时候,阅读的目的还纯粹吗?
苏艺表示,自己投票的两篇小说,更关注的是语言表达上的“特色”,但并不代表自己对两个故事的内涵没有没有分毫触动,“因此,我会保留这种黑色幽默的可能性:《江南》最后公布答案,其实这十二篇都是AI写的,他们所做的只是在海量生成的小说中将最‘像人’的十二篇挑选了出来。”

《江南》杂志2025年第4期
实习生刘薇更倾向于通过阅读感受来判断。在她看来,吟光的《海上舟之江南游人》将科幻元素与古典文化融合,本身就有强烈的AI质感。故事的设定架空,古诗词、功夫与未来科技的碰撞,在阅读时常会产生虚无缥缈的不真实感。
实习生尤逸欣自己平时也会尝试用AI进行剧本创作,她分析道:“在我的经验中,AI非常强调逻辑闭环,埋下的每一个伏笔,都会在后续的剧情里体现。而人的创作通常会强调留白,给予读者更多想象。词语的堆砌是AI的创作一大特点。但科幻小说自带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新的世界观,可以使一切不合理变得合理,因此鉴别起来也更有难度。”
最终,尤逸欣选择了段子期、萧巍的《倒悬海》和程皎旸的《痞胎战士》。
看来,即使在当下,要甄别AI与作者合作的作品也并非易事。如果你对自己的阅读感受有信心,不妨也尝试挑战一下。
【AI创作仍需进步,但潜力不容小觑】
作为本次科幻小说专辑的作者之一,宝树的《未来故事》作为12篇科幻小说的首篇刊登,显得格外应景。因为,故事就设定在AI写作主导的未来:
主人公“我”追寻已故科幻作家谢望舒的故事,通过采访谢望舒的亲友,逐渐揭开他因反对AI创作而策划的隐秘计划,以及其家庭悲剧……既具科幻的奇幻想象,又有对人类未来的深沉叩问,让人反思技术与人性的边界。
“我翻了一下,感觉有一篇是比较明显的,可以下定论,另一篇就没那么清楚,有几篇都有嫌疑的感觉。”宝树也饶有性质地挑战了一把,由于是作者与AI的合作,不知道人类创作的部分占比如何,“但如果是人类提供一个大纲,主体都是AI生成,能写成这样,还是很令人惊诧的。这和我的《未来故事》行成了非常有趣的互文。”
这篇小说的灵感其实就来自当下的现实。这并非只是这几年的新趋势,早在多年前,就有用AI生成数百万字网文的案例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也在突飞猛进。宝树说,虽然用AI直接生成一部长篇小说还是不太可行的,生成具有可读性的短篇文字,或者在人机协作下创作出有一定质量的较长作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宝树表示,目前自己并不会AI去正式写作,因为确实还很难用上。但AI的一些用词和修辞,多少有所启发,这已经很有意义了。这次,为了剧情需要,《未来故事》中的一首词,就是用AI写成的,“我让它生成了几首,挑了一首好的,大概是人类写作的中庸水准,还是合用的。文学之外,偶尔用AI润色一下英文邮件等,确实还比较好用。这个大势还真是难以阻挡。”

宝树
宝树坦言,在自己担任评委的一些征文比赛中,AI文也日益泛滥,已成为令人非常头疼的问题。
谈起AI对写作者的挑战,宝树认为,至少三五年内AI是不可能取代成熟作家的;但人类对AI也不能简单地轻视和排斥,必须认识到它发展的巨大潜力。20年后,必然会是天翻地覆的局面。
不过,宝树还是希望读者都能找出两篇AI文。他幽默地表示:“要不然AI取代我们人类作者的日期又要提前了!”
【莫言:大胆去用AI,但别被控制】
其实,从AI诞生之处,关于AI与文学如何共处,何以捍卫文学价值的讨论就从未停歇,但往往停留在理论角度。今年年初,DeepSeek的出现,也让不少作家从实操层面开始认真思考这一问题。
7月7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其公号上发布一则题为《我用AI写了一首诗》的推文,与网友分享了自己与AI打交道的一些小经历:
事件缘起于浙江一座1300年历史的古庙,寺庙长老希望莫言能为该寺作一篇赋。莫言幽默地回复:“如果在AI出现之前,我可以写,但在AI出现以后,我就不能写了,因为即便我写得很好,人们也会说这是用AI写的;我写得不好的话,人们会说还不如AI写的。”
尽管推辞了任务,但莫言仍然心心念念,想到,为何不干脆试验一下呢?
初次尝试,生成的文章虽然押韵对仗,却内容空洞,没有思想。没有《岳阳楼记》里“先忧后乐”;《兰亭集序》中“人生短暂,生死无常”的灵魂主旨。于是,莫言又指挥AI将“庙宇不是市场,施舍不是交易”的思想灌注到赋文中,一秒钟后,成果就出来了。
莫言对读者感慨道:“我是写不出来了,你们大概也够呛。时间充足的话,你们可能写得出来,但是一秒钟的时间,你们是写不出来的……单就写赋来讲,确实是99%的作家不如它。”
随后,莫言还想试试AI作诗的能力,便以“端午”和“屈原投江”为题,让AI作一首七言绝句:
《端午怀屈原》
汨罗江畔雨凄凄,抱石沉波志未移。
千古离骚传浩气,忠魂化作楚云低。
虽然不错,但也是陈词滥调,缺乏新鲜创造。莫言还不死心,继续试验:“请你模仿着莫言的风格,还就这个题材写一首诗。”
也是瞬间就出来了:

截自莫言微信公号
两次试验下来,莫言认为,AI确实有过人之处,但是从真正的文学创作、诗歌创作角度看,它还是不如伟大的诗人写得好。文学工作者还是应该立足于现实生活,从生活出发,去获取最新鲜的、最充满时代气息的情节、细节、生活经验,而这些恰恰是AI无法代替人类完成的。
未来,作家与AI的合作会成为主流吗?AI与人共同创作的作品会不会充斥我们的生活?这都不得而知,但莫言的观点或许对广大文学创作者有所帮助:“AI可以用,而且要大胆去用,但不能让它反过来用你,不能被它控制。你得让它是你的助手,不是你的主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