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法治报·法眼记者 祁瑛

吉桂杨
人物档案:
吉桂杨,男,汉族,江苏淮安人,1974年9月生,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学士,1994年参加公安工作,现任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公安局刑警支队警务技术四级主任。曾获个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享受公安部部级津贴,2023年获“青海省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称号,2024年获公安部“全国最美基层民警提名奖”。
昆仑山的风,裹挟着戈壁的粗粝,昼夜不息地掠过格尔木市。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公安局刑事技术实验室,灯光常常亮至深夜。吉桂杨的身影,就在显微镜和物证台前。31年,近7000次现场勘查,这名刑侦技术民警的指尖、目光和那颗滚烫的心,始终在与沉默的物证“对话”。他让指纹、足迹、血迹、纤维……这些无声的“密码”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成为拨开迷雾、追凶缉恶的关键线索。把根深深扎进这片土地,吉桂杨用忠诚与专业,在昆仑山下书写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壮丽篇章。

提取物证
寻痕辨踪:细微处觅真章
刑侦技术工作,是与沉默物证的对话,是与犯罪分子的无声较量。吉桂杨的战场,就在那一个个或血腥、或混乱、或微妙的犯罪现场。他坚信,再狡猾的罪犯,也会留下蛛丝马迹;再微小的痕迹,都承载着指向真相的密码。
2019年深秋,格尔木市发生一起恶性命案。现场偏僻荒凉,有价值的线索几近于无。压力如山,吉桂杨在现场的蛛丝马迹中锁定了目标——地上那几枚残缺模糊的足迹。
“它们‘告诉’我,方向在哪里。”他回忆道,眼神锐利如初。
没有丝毫犹豫,他俯身贴向冰冷的地面,借助强光手电筒,一寸寸地扫描、测量、记录。汗水浸湿了头发,他浑然不觉。从最初的十米范围,到几十米、上百米,再到最终扩展至千米之外……残缺的足迹,在他科学严谨的推理和锲而不舍的追踪下,奇迹般地串联成一条指向黑暗深处的清晰轨迹!正是循着这条吉桂杨用专业和毅力“复原”的无形之路,藏匿的凶手最终落入法网。
时间回到2023年严冬。一桩看似普通的自缢案现场,吉桂杨带病勘查。初步结论:自缢。然而,“死者身份不明”这根刺,深深扎在他心里。现场一张不起眼、看似与案件无关的A4纸引起了他的警觉。凭借专业的笔迹分析功底,吉桂杨从字里行间捕捉到了书写者内心的挣扎与矛盾。反复走访死者社会关系无果后,他果断调整方向,最终锁定了死者生前的手账。经笔迹鉴定,确认纸上文字系死者所留。他敏锐推断,这张纸上很可能隐藏着其真实身份的关键信息。带着这条宝贵的线索,吉桂杨一头扎进海量的信息库进行深度比对。真相令人震惊,死者的真实身份竟是外省一桩尘封26年之久的故意杀人案的重大在逃犯罪嫌疑人。
这样的“破局”时刻,在吉桂杨的职业生涯中数不胜数。每一次将不可能变为可能,都是精湛技术与钢铁意志的双重胜利。

检验查询
抉择如磐:初心映照归途
人生的十字路口,最能照见一个人的本色。2017年,因工作出色,组织任命吉桂杨为派出所教导员。在新的岗位上,他服务群众,调解矛盾纠纷,同样干得有声有色,办公室墙上逐渐挂满了群众送来的锦旗。
然而,夜深人静时,吉桂杨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在呼唤。那声音,来自物证柜里那些尘封多年的物证,来自被害人家属眼中未曾熄灭的目光。那些因技术限制而未能告破的命案积案,像一块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他放不下那份在蛛丝马迹中追寻终极答案的使命,割舍不了让物证“开口”、为逝者伸冤的责任。
2019年,45岁的吉桂杨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意外的决定,主动辞去派出所教导员的领导职务,申请重返刑侦技术一线。面对一些同事和亲友的不解甚至惋惜,他的回答坚定而有力:“物证在呼唤,真相不能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该像一颗螺丝钉,紧紧拧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这份抉择,与名利无关,只关乎一名人民警察、一名共产党员最纯粹的初心。
回到熟悉的实验室和勘查现场,吉桂杨如鱼得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命案积案的攻坚中。重新触摸那些泛黄的卷宗和尘封多年的物证时,指尖传来的仿佛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被害人跨越时空的无声呐喊。吉桂杨一头扎进故纸堆和物证库,利用日新月异的刑事科学技术,对旧案的关键物证进行“会诊”和“唤醒”。一件件沉寂多年的血衣、毛发、生物检材、作案工具,在新技术“光芒”照射下“重获新生”,清晰地指向了隐藏多年的罪恶。
在远山险境,追寻真相的脚步依然刻不容缓。高原之巅,吉桂杨顶着严重高原反应,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雪山上艰难跋涉;悬崖之上,吉桂杨强抑恐惧,屏息凝神,一寸寸挪动,成功提取关键物证;危房之中,吉桂杨不顾铁钉险些擦过右眼的惊险,全神贯注搜寻物证;严寒之下,寒风如冰刀穿透棉服,吉桂杨顾不上寒冷,争分夺秒勘查现场……
一桩桩悬而未决的积案,接连告破!当潜逃多年的凶手最终被押解归案,当尘封多年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被害人的亲属紧握着吉桂杨的手,仰天痛哭:“等了这么多年啊……这公道,终于还给我们了!”那嘶哑的哭喊,饱含着无尽的悲恸与迟来的慰藉,是对逝者的告慰,更是对人民公安忠诚履职、对共产党员践行宗旨的最高褒奖。

比对物证 图片由吉桂杨提供
薪火相传:匠心点亮未来
今年5月,海西州举办第二届公安机关现场勘查大比武,吉桂杨作为专家为全体参赛队员倾囊相授勘查经验与技巧。随后在全省公安机关刑事技术技能大赛中,他又以评委身份,为全省参赛队员精准点评、指点迷津,其严谨细致的专业风范令人深受敬佩。
31载光阴荏苒,吉桂杨不仅用忠诚与专业书写了自己的传奇,更以一名老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将技术的薪火与忠诚的信念,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年轻一代。
他的身边,总是围绕着虚心求教的年轻民警。无论是现场勘查的细微技巧,还是物证检验的关键要点,亦或是面对疑难案件时的思维方式,他都倾囊相授。他常对年轻人说:“技术本身是冰冷的,但我们技术警察的心必须是滚烫的。我们面对的不是简单的物证,而是生命、是公道。要敬畏证据,更要敬畏生命。”他那严谨到近乎苛刻、细致到近乎“较真”的工作作风,深深影响和塑造着刑侦技术队伍的未来。
实验室里不灭的灯光,不仅照亮了破案的征途,也见证着他不断探索的脚步。繁忙的工作之余,吉桂杨从未停止学习和钻研。他将实践中遇到的难题、积累的宝贵经验、思考的深刻结晶,凝练成一篇篇具有实战指导价值的专业论文和专著。这些文字,是他智慧的结晶,更是为后来者铺就的坚实阶梯。
31年如一日,用科技捍卫正义、用生命守护高原平安。吉桂杨的名字,已如昆仑山上的磐石,深深嵌入这片他守护的土地。那实验室不灭的灯火,风雪现场坚毅的背影,悬崖边屏息的瞬间,以及物证“开口说话”时照亮黑暗的微光,共同汇聚成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在雪域高原猎猎飘扬,昭示着:有一种守护,穿越时空,历久弥坚;有一种忠诚,可抵岁月漫长,永铸警魂!
编辑: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