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扛起政企协同创新标杆:佛山供电局与季华实验室共签“智”联之约

发布时间: 2025-08-15 12:06:00


8月14日,南方电网广东佛山供电局(以下简称“佛山供电局”)与季华实验室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政企协同创新新征程。双方以智能电网升级、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化和关键技术攻关为核心,聚焦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致力于为佛山打造千亿级新型电力装备产业集群注入新动能,为粤港澳大湾区能源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政企协同,锚定智能电网升级新方向

“今天,我们共同签订的不仅是一纸协议,更是扛起‘国之大者’使命的政企协同创新标杆!”佛山供电局党委书记闫国兵在签约仪式上表示,此次合作是落实广东省委“1310”行动纲领、响应佛山市委“再造一个新佛山”战略部署的务实举措。作为服务超440万客户的电力保障主力军,佛山供电局近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显著突破。2024年,局内柔性互联装备等7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发明专利保有量超1400件,职工创新孵化效益同比增长280%。面对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复杂挑战,以及佛山将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列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的期待,佛山供电局亟需通过开放协同破解技术瓶颈。

季华实验室理事长、主任曹健林指出,电力行业作为社会支柱产业,对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无可比拟。季华实验室作为广东省委、省政府打造的首批省实验室之一,以新型显示装备、半导体技术与装备、高端数控机床以及佛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四大主方向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系统攻关和重大装备研制,拥有国内一流的科研条件,由1名全职院士、9名双聘院士及38名高层次人才领衔。实验室在高端装备制造特别是碳化硅(SiC)器件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等领域的综合研发能力,可为电网场景的创新应用提供坚实支撑。“能源的质量与应用深度,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电网作为产业发展的命脉,与季华实验室的合作将为佛山、为大湾区注入强劲动能”曹健林强调。

虚实相生,三大方向精准破解行业痛点

输电线路悬垂线夹检查需停电、临近鱼塘杆塔防雷难、SiC器件成本高……这些电网运行中的“老大难”,正是合作的起点。佛山供电局与季华实验室将联手攻关,针对输电线路悬垂线夹,借鉴耐张线夹X射线检测技术,研发带电探伤新方案,告别人工登塔的低效与高危;针对鱼塘杆塔防雷,试点碳纤维复合柔性接地材料,验证其在高土壤电阻率环境下的防雷效果。

更引人注目的是SiC(碳化硅)器件的创新场景验证。季华实验室具备碳化硅核心装备的生产能力,可以针对电力行业开发高压SiC 器件,双方计划联合南方电网产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南网产发”),搭建真实工况验证环境,推动SiC器件在配电及新能源接入场景的规模化应用,力争降低成本、提升稳定性,为佛山千亿级新型电力装备产业集群注入“芯”动能。

这些技术攻关,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直面现实痛点的“实操”。曹健林对此充满期待:“电网服务千家万户,每个产业都离不开它。技术攻关要从需求中来,到场景中去。”

多措并举,保障合作落地生根

“中国电网发展速度举世瞩目,但企业与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才刚刚起步。我们希望通过与佛山供电局的协作,探索一条‘企业提需求、科研解难题、产业促转化’的路径。”曹健林则从更宏观的视角阐述了合作的意义。他回忆在科技部工作时,曾支持多家电网企业研发项目,深知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的巨大潜力。

为确保合作实效,双方建立“1+N”合作模式,每年协商重点合作事项清单,联合申报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同时,双方将建立高层领导互访机制和“双聘专家”流动机制,推动佛山供电局418名技术专家与季华实验室团队深度融合,开展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专项培训,以及共享实验平台和项目信息。合作将培育既懂电力系统又精尖端制造的复合型人才,让劳模工匠精神与科学家精神既可以在技术攻关中交融共探高层次人才流动模式,也落实佛山市委“汇贤筑梦”行动。

在当下经济趋势中,佛山正以“三箭齐发”重塑产业格局,新型电力系统装备产业作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承载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任。“今天的签约,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物自天生,工开于人’期待智能电网之树根植佛山,荫泽大湾区。”闫国兵说。

文图、视频/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钟晴 通讯员:张宇晖 张耀煊 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