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荆江段美景。(通讯员 胡锦桥 摄)
5月19日,水利部针对湖北启动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5月20日,省政府主要负责人来到荆江大堤观音矶水位观测点,察看长江水位,听取荆州防汛抗旱工作汇报。
荆州市水利和湖泊局局长施金方说,荆州事关湖北全省乃至长江中下游防汛抗洪大局。
过往,历届湖北省委主要领导履新后,但凡调研防汛抗洪工作,大多第一时间去荆州,听取长江中下游江湖关系介绍,掌握全省防汛大局,生动实践“治楚必先治水”的理念。
观音矶号称“长江第一矶”,顶承江流,挑杀水势,维护荆江大堤安全,数百年来为化解荆江危险起到重要作用。矶头临江石壁上,刻着两组数字:44.67米、45.22米。前者是1954年荆江分洪水位线,后者是1998年长江历史最高水位线。矶头边上是万寿塔公园,走廊尽头挂着一幅地图,把长江中下游江湖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施金方就是站在地图前给省领导讲解长江错综复杂的江湖关系。“治水重在治江,治江首在荆江。”长江荆江段全长483公里,因河道蜿蜒曲折,自古便是长江防洪的“险中之险”。
施金方说,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荆江之险,源于四大矛盾——
“一大一小”矛盾:上游枝城站历史最大洪峰流量11万立方米/秒,远超荆江河段5万立方米/秒的安全泄洪能力,导致1860年、1870年特大洪水冲决藕池河与松滋河,重塑荆南四河分流格局;
“一压一顶”矛盾:川江洪水倾泻而下,与洞庭湖顶托形成叠加效应,加剧荆江河道“九曲回肠”的水位壅高现象;
“一高一低”矛盾:沙市城区地面高程约30米,1998年长江水位峰值达到45.22米,形成15米高差的“悬河”奇观;
“一差一多”矛盾:砂卵石地质条件与薄弱黏土层导致堤防管涌、崩岸频发,四湖流域成为险情滋生温床。
“这四大矛盾演绎着荆江防汛大势,制约着湖北防汛大局,在历史上产生了诸多灾难。”施金方说,从观音矶头往下,约一公里,坐落有万寿塔、九八抗洪纪念碑、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亭等建筑。这些防汛抗洪建筑群充分印证荆江防汛险要地位,也记载不少抗洪故事——
万寿塔,见证解放前400余年荆江河势的变迁和荆江儿女奋力抗洪的悲壮。史料记载,荆江大堤自肇始以来,千余年历史曾溃决过96次。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见证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对长江防洪的重大决策。荆江分洪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也是长江水利史的一座丰碑。
九八抗洪纪念碑,见证改革开放后长江防汛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刻。1998年,军民一心顶住历史性洪水冲击,涌现很多悲壮的英雄事迹。
新中国成立后,荆江治理被纳入国家战略。眼下,荆江防洪体系实现三级跨越——依靠大堤,可防御十年一遇洪水;依靠三峡,可防御百年一遇洪水;防洪体系日趋完善,可防御千年一遇洪水。
以前,荆江大堤内外混杂着棚户区、砂石码头、工厂、集贸市场,如今,荆江大堤变成滨江公园,成为网红打卡地,完成从险在荆江到美在荆江的蜕变。(记者 艾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