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辛晓彦:生命克重守护者

发布时间: 2025-05-12 16:25:00

清晨七点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蓝光还未完全褪去,汾阳医院新生儿科的护士辛晓彦已经俯身在第3号温箱前。夜班护士低声交代着每一位早产儿的情况,辛晓彦认真地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今年是她守护早产儿的第十五年。

交接班刚结束,一声啼哭划破监护室的宁静。辛晓彦迅速转身,冲向声音传来的恒温箱。箱内,裹着粉色襁褓的小婴儿挥舞着粉嫩的小胳膊,小脸憋得通红。“宝贝,饿了对不对?”她的声音瞬间变得温柔似水,消毒后的双手小心翼翼地捧起这个巴掌大的小生命,动作轻柔得仿佛在托举着世间最珍贵的珍宝。调配奶液、测试温度、调整抱姿,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流畅,伴随着宝宝渐渐平息的呜咽,病房又恢复了安静。“早产儿吞咽反射像蜻蜓点水,快半秒会呛咳,慢半秒会冷掉,有时喝10ml就需要半个小时”在新生儿重症室孩子全程由护士照顾,第一次喂奶,第一次换纸尿裤都是由护士完成的,辛晓彦笑着说“我们就是孩子们的“临时妈妈”。

"你看这个28周的宝宝,皮肤像浸湿的宣纸。“辛晓彦戴着双层手套的手指悬在温箱上方,"我们给他做PICC置管时,血管直径不到1毫米。”早产儿,特别是胎龄越小,体重不足1500g的早产儿血管细如棉线,而且需要长时间的静脉营养支持,输注高渗性药物,留置套管成为护理工作中难度最大、有创侵入的技术,再加上患儿的手脚活动性增强后套管容易渗血,反复穿刺给患儿增加了痛苦及早期疼痛带来成长中性格的缺失,并且增加了护理工作的强度。十六年前刚毕业的辛晓彦面对全身青紫的早产儿手足无措,连触碰温箱的勇气都没有。现在凭借对解剖学的深入学习,辛晓彦能够精准辨认血管位置,在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的血管里穿行,凭借这一精湛的技术,辛晓彦也有了“辛一针"的称号。

与其他科室相比,新生儿科室的护理工作需要更多的细心与耐心。辛晓彦坦言:“这里的孩子全由我们负责,护理任务重,操心的事多。值夜班时,我根本不敢合眼,每一个小生命的第一次,每一个细微动作,都牵动着我的心,因为他们的命都在我手里,我必须对他们负责。”看着曾经700多克的脆弱小婴儿,在自己的悉心照料下一天天成长为4斤多的健康宝贝,辛晓彦心中满是成就感。“在新生儿科当护士,这是一份良心活。”辛晓彦深有感触地说。

玻璃窗外,只见一位年轻父亲攥着缴费单,神色焦虑又无助,眼眶通红地眺望着温室里的孩子。辛晓彦快步上前,轻声细语地安慰说:“别担心,我全程陪着宝宝。您看,这是检查流程……”这么多年的护理工作让辛晓彦认识到,除了关注孩子之外,家属的情绪也需要关注。在新生儿重症科,家属们往往心急如焚,慌乱无措,此时,护士就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情绪出口”还有“定心针”。

从机械执行医嘱到读懂每一声微弱啼哭的差异,从护理躯体到治愈家庭,这位新生儿科的“临时妈妈”用自己的责任心,爱心,耐心,守护着每一个“掌心宝宝”,托起生命的每一克重量。